在中国AI大模型创投领域,不同投资人对于模型层和应用层的价值判断并未形成共识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。
这种情形同样存在于美国。在硅谷,有一只早期基金Fusion Fund,在8年前就坚定选择成为To B(企业端)方向的价值投资者,原因是这里有全球最大最成熟的B端(企业端)市场。
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自身就是一名连续成功创业者。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,在卖掉自己创办的医疗器械公司后,成立了这家基金。
投身VC领域的近十年,Fusion Fund募集管理了4期基金,平均每年出手7-10个项目。这些项目绝大部分与To B领域的AI应用有关,包括AI搜索工具LeptonAI,AI驱动的音频转录公司Otter.ai,以及专注于开发时的工具及基础设施Paperspace等等。
张璐坚信AI应用在To B方向的价值。“在我看来,美国是全球最大且最成熟的B端市场,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佳的Go-To-Market机会。”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企业端销售的高付费意愿有关,这是与中国市场之间的重要区别。
至于Fusion Fund从不涉足的C端(用户)市场,张璐认为,至少在美国,这实际上不是OpenAI和Anthropic等初创公司的战场,而是背后的微软、亚马逊和谷歌等巨头的竞争。
她指出,从历史规律来看,大部分的技术创新所经历的周期,总是从基础技术创新,到技术应用创新,再到商业模式创新。而前两个阶段大概率会以To B方式率先在产业里进行多轮验证,才会演进成为To C的重大机会。
作为一位需要在硅谷同时进行领导与竞争的华人女性,身份曾是张璐在行业中的显著标签。但从几年前起,关于她个人的讨论逐渐减少,更多的焦点转向了Fusion Fund所带来的行业洞见。“这与评判初创企业的思维很相似,”张璐说,“关键在于你做成了什么事情。”
Fusion Fund的一项杀手锏是其2018年建立的Fusion CXO网络,集结了45个来自全球500强企业的高管,为初创企业提供高效的资源和订单支持。此外,张璐还着手搭建了Fusion Expert Network(专家网络),覆盖近30位工业领域专家,为团队提供深入的行业洞察。
这些都是她保证团队项目源质量及出手命中率的重要支撑。
尽管主战场在美国,但张璐也始终关注着中国科技创投生态的发展。